曾让明朝头疼的“瓦剌”,如今演变成了哪个民族?你可能想不到 焦点速读

2023-06-24 12:55:51 来源: 中华网热点新闻

引言:

"社稷亡,君主死"一度被用来形容明朝不屈的民族气节,皇太极兵临城下,崇祯帝依然以"不伤百姓"为誓,用发掩面殉国。大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王朝,不割地赔款、不远嫁和亲,更没有任何一位皇帝屈膝投降。

但历代明朝统治者都有同一个心头患--瓦剌。历史上的瓦剌几经变迁,早在唐朝时活动于如今的叶尼塞河上游,古称八河地区,那时候被称作瓦尔刺噶或瓦剌帝国。瓦剌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,于元朝时南下,改名为斡亦剌。


(资料图片)

斡亦剌和元太祖成吉思汗达成世代通婚关系,政治地位大大提高,融入蒙古族。待成吉思汗去世后,元朝皇室没落,斡亦剌趁机扩充势力,明朝时期斡亦剌改名为瓦剌。

明朝统治的荆棘--瓦剌

明朝初期,瓦剌与鞑靼相争不休,双方势力均有损伤。明成祖朱棣继位后率兵亲征鞑靼,瓦剌得势转攻大明。永乐时期,明军战斗力强,朱棣杀伐果断,瓦剌不敌强明,很快归降,蒙古各部落首领接受朱棣册封。

明成祖驾崩后,瓦剌顺势将鞑靼吞并,经济、军事实力迅速增长。在明朝中期,瓦剌的规模达到了顶峰,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就在此时发生。明英宗在位期间,成吉思汗后裔脱脱不花继瓦剌可汗之位,太师也先掌握实权。

也先并以一己之力征服各部,用兵霸道、气焰嚣张。正统十四年(1449年),瓦剌太师也先率2000人给明廷上交朝贡,领赏之时却谎报人数,对明英宗朱祁镇称有3000人来此,索要大批赏赐,宦官王振以实际人数发下赏赐,并克扣马价。

也先以此为借口,主动向明朝发起战争。明英宗偏信宦官王振,在他的挑唆下决定御驾亲征,不听于谦等大臣的百般劝阻,势要给瓦剌沉重一击。朱祁镇毕竟年少,缺乏作战经验,又因他任由王振陷害忠良,那时的大明已经与明成祖统治时期相差甚远,军事实力落后。

天子亲征败北反被俘

明英宗和王振亲率二十万大军出征,预计从大同挥师北上,与也先率领的瓦剌军队在明朝边境展开角逐。可是当明朝二十万军队经过长途跋涉,刚刚到达大同就接获太监郭敬送来的密报,得知瓦剌大军已做好万全准备。

明军自知力量悬殊,立即从大同向东撤回,中途又因宦官王振的私心改变计划,绕到居庸关返回京城。士兵在班师回京的途中疲惫不堪,朱祁镇听信王振谗言一再错失良机,遭遇瓦剌多次袭击,共计伤亡4万多人。

在过鹞儿岭时,明军惨败,又损伤过半。精兵锐减,剩下的残余部队移师土木堡,士兵无水无粮被困许久,也先假意撤兵引明军落入圈套,一时间将军战死,血流成河,明英宗朱祁镇被也先俘虏带回瓦剌。

知己知彼,方能百战不殆,这场战争看起来更像是一场儿戏,瓦剌在这一回合取得完胜。此战败后幸有众大臣极力稳住局势,众人推举郕王为明景帝,明景帝将守卫京师的重任全权交于兵部侍郎于谦之手,由他部署剩余兵力。

太师也先俘获明朝皇帝不免志得意满,野心膨胀,继续率军向京师进发。于谦提拔多位将领,亲自排兵布阵杀敌,以炮火抵御瓦剌大军,在最后一战中也先率精兵攻打京师七天七夜也未能找到突破口,最终于谦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。

在与明朝讲和后瓦剌送还已被奉为太上皇的英宗,也先大军虽败,但"土木之变"也被钉在了明朝历史的耻辱柱上。靖难之役中留下来的大将多数被杀,数十万明军大败于也先之手,皇帝被敌方俘虏更是前所未有。

纵使斗转星移,朝代兴替,瓦剌的生命力仍然极其顽强,它延续着从叶尼塞河而来的洒脱自如,从蒙古草原而来的骁勇善战,从林中部落而来的勇猛精进。这些优点,都是作为最后一个汉族政权--明朝所不具备的。

明朝更注重教化,渗透着正统文明,瓦剌则体现了野性的征服感。从朱棣到朱祁镇统治时期,仅仅30年,明朝对瓦剌的态度,便从主动出击变为被动挨打,所以瓦剌的强盛能够引起明廷的恐慌。

难逃盛极必衰规律,瓦剌四分五裂

即使瓦剌让大明王朝头疼,但也难逃盛极必衰的规律。归还明英宗后,掌握实权的也先与可汗脱脱不花展开内斗,两人的矛盾一触即发,也先势力强大,杀脱脱不花后自己取而代之。强权斗争一直存在于瓦剌内部,景泰六年(1455年),也先被刺杀,瓦剌由强转衰。

此时蒙古东部借机兴起,再次分割成东西两部,瓦剌被迫西迁,各部势力分散,也先在位时的强盛已不复存在。随着明朝灭亡,瓦剌改名卫拉特(又称漠西蒙古),到清朝时,已分为准噶尔(绰罗斯、厄鲁特)、和硕特、土尔扈特和杜尔伯特四部。

这四部各自壮大,准噶尔部在策妄阿拉布坦的统治下经济、军事发展迅速。和硕特部向青海迁移,在固始汗的率领下一统青藏高原,其他两部也迁徙到伏尔加河下游。瓦剌在清朝之后已经四处分散。

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,各个历史时期的迁徙让瓦剌民族逐步藏化、汉化,现在的瓦剌早已不作为独立的民族存在。如今我国新疆、大兴安岭、黑龙江等地的少数民族都有瓦剌族人分布,也有迁徙到外蒙古乌布苏省、俄罗斯等地的人群。

结语:

全盛时期的瓦剌一度让明朝都落于下风,后人史书工笔记录了它的短暂辉煌,分支众多的瓦剌早已在历史的变迁中磨平棱角,融合于各民族中。有人用"消亡"一词来形容它,其实这只是处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必然结果,民族融合无可厚非。

标签:

[责任编辑:]

最近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