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画 | 山东美术馆馆藏山水画研究展:助推文化两创,攀登创作高峰

2023-08-21 16:26:10 来源: 文旅中国


(资料图片)

8月6日至9月20日,由山东美术馆主办的“山水·时代·观看—山东美术馆馆藏山水画研究展(1951-2022)”在山东美术馆C1-C3展厅展出。这是值山东美术馆新馆建成10周年之际,围绕“推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”方针,策划推出的专题展览。该展览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目录。

“仁者乐山、智者乐水”。“山、水”是缠绵迁延于中华文化谱系中的重要象征和典型符号,是高韬浅唱于中华文艺海潮中的恒久母题和万千情愫。山水画,正是因着此种民族文化基因,承先启后、变动不居,成为历久弥新的重要美术生命体的。本次展览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山水画的形态变迁研究,从不同的观看视角梳理馆藏山水画脉络,以年代、主题、风格、视角为基本分类原则,通过作品的线性展示,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山水画沿革的三种形态,这三种形态是艺术家基于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、社会观念进行视角调换、艺术表现的自然结果,既包含着艺术家们不同的观看山水的方式,也带给了观察者们不同的观看山水画的体验。展览分三个板块,共展出馆藏山水画作品72件,其中40件是入藏以来首次面向社会展出,这部分作品是馆藏山水画精品也是本次展览的亮点。展品创作时间跨度七十余年,作者多为山东籍山水画家,亦有部分国内山水名家,具备较为广阔的宏观历史性和较为典型的地域代表性。

展览的三个板块分别位于山东美术馆的C1、C2、C3号展厅,每个板块通过氛围营造进行区分,展厅现场布置传统家具、创作互动画轴、山水造景等,打造沉浸式观展空间。考虑不同的参观路线,为避免观众在欣赏展品和赏析展览时遗漏板块,设计制作展览打卡笺,在每个展厅设置印章打卡处,通过集章串联展厅动线,让观众能够获得更好的观展体验。

第一个板块是“山水·书斋”。该板块以表现传统文人理想的“旧”山水画为主。主题上投射的往往是寄情泉林的高士情怀,多取法于古人、雅赏于书斋,风格上往往是以书入画的笔墨纵横,整体承续的是传统社会士大夫阶层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。策展团队在这个板块展区设计上加入了传统家具,营造在文人书房雅赏的氛围,让观众沉浸其中以文人式观看的视角,感受文人观看山水时的思想和情感。该板块陈维信的《观瀑图》、黑伯龙的《柳溪钓艇图》、关友声的《雨后松峰》、郭味蕖的《仿汤雨生溪桥策杖》、弥菊田《泉声咽危石》、胡禧和的《山水》等22幅作品多题以诗文,使诗、书、画相映成趣,富有抒情意境。展厅的第一幅作品是清末举人王讷于1951年创作的《山高水深》,款题“山高水深 万籁萧萧 古无人迹 惟石礁峣”,其悠远的意境引起观者的强烈共鸣,仿佛已身临烟雨缥缈的济南旧城中。艺术家以山水画为基础,从“仿古”中寻找新的理念,以及传统文人画对精神品位的追求和个性的抒发。

第二个板块是“山水·社会”。该板块以受到“国画改造”影响,反应革命、建设现实的“新”山水画为主。主题上投射的是新中国的新气象、新风貌、新成就,多取法于时人、公之于人民,风格上则体现为“传统山水+劳动现场”的写意与写实并用,整体反应的是新社会的万众一心和激情澎湃。从社会性观看的视角,我们观看到的是画家们走出书房,深入现实生活,创作表现祖国新面貌的作品。主要包括钱松喦的《鹊华喜雨》、岳祥书的《跋山水库一角》、刘宝纯的《天福山》、徐培基的《大峪新貌》、张彦青的《沂河红遍》等22幅作品。为让观众更好的理解该板块展览主题,我们的展区设计不仅考虑了展品的布局和展示方式,还增加了交互式创作空间展区。该创作空间计划组织两场活动,第一场无固定时间,无固定模式和范本,观展期间观众可以把自己的“观看”画到创作区的卷轴上。第二场活动将于8月底举办“寻山绘水”儿童公教活动,希望能够让不同的观众群体获得更加多元化的观展体验。

第三个板块是“山水·世界”。该板块以百家和鸣、多元共生的现代山水画为主。主题上投射的是“改革开放”后中国走向世界、引领世界的文化自信与兼收并蓄,取法于古今中外、传之于五湖四海,风格上出现了“旧”山水、“新”山水和“更新”的山水并存,各类思考、技巧、形式、语言共生的丰貌,整体反应的是新时期的社会包容度和文化繁盛性。主要包括创作于1982年以后的丁宁原的《李清照故居》、鲍家虎的《我家屋后》、邱振亮的《江山美如画》、杜大恺的《秋深山影赤》、杨文德的《大壑幽深》、房圆的《只有其中的人知道》、刘明波的《经纬1921》、李兆旭的《空山春寂》等28幅作品。作品的构成是多元的、现代的、开放的、当代的,包括新文人画、实验水墨等,艺术家创作在世界性的接受和传统的弘扬之间寻求平衡,整体反应的是新时期的社会包容度和文化繁盛性。

(摄影:刘澍)

标签:

[责任编辑:]

最近更新